2019-06-30 09:07:24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青蒿素依然是人類抗瘧首選高效藥物。”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時披露,她與團隊成員經過多年攻堅,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上獲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應對方案。這則消息很快在網絡刷屏。
這段時間,人們普遍關注和談論著科技創新,就連市場上一度吸足眼球的模式創新,風頭也被科技創新“搶”走了。科技創新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既要看到塔尖,也要看到塔底,也就是國民的科技素養,包括有多少孩子對科技感興趣,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從事科技等。而這些,顯然都離不開科普。
最好的科普,其實就是具有“硬核”的科技成果,正如現在,屠呦呦團隊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觸動。一方面,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科技創新,就容易出科技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創新成果,就會吸引全社會更加關注和支持科技創新。這些年來,我們并不缺少一些重磅級的研究成果,只是社會關注度不夠,而在很多時候,是社會根本不知道。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同樣引起了廣泛的刷屏。但在此后,有一條把屠呦呦與某明星對比的新聞,成功地搶了頭條。有一種觀點認為,獲諾獎的科學家沒有娛樂明星收入高,沒有明星更有關注度,完全屬于正常現象。確實,這是一種現象,但判斷一種現象是否正常,并不是看其存在了多久,有多么普遍,還要涉及價值判斷。而且人們關注一種現象,更是想繞到背后,引起對一些深度問題的關注。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果整個社會不能形成尊重科學尊重創新的價值導向,又怎么可能會有科技創新的蔚然成風?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其實不是反對明星上頭條,而是擔心只有明星上頭條,而且,這也不僅僅是基于對科學家的尊重。想想看,我們的孩子成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又會有什么樣的榜樣?又會立下什么樣的人生志向?娛樂不是問題,但當出現“娛樂至上”“娛樂唯一”時,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曾幾何時,像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幾乎淡出了大眾視野。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他們也無意走到大眾面前。可是,當孩子的視線里長期缺少科學家的身影時,這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于大眾媒體來說,除了要思考媒體責任,還要思考,像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真的沒有流量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屠呦呦刷屏”已然給出了答案。
流量有兩種,一種是淺層次的,這是很多流量明星的擅長;還有一種是深層次的,有著價值和精神層面的考量。很多時候,不是公眾不需要深層次的內容,不是不關注科學家和他們的成果,而是在所謂的“算法推薦”下,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正如這則屠呦呦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的消息,如果僅僅依靠算法,估計很多人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算法有時是會騙人的,算法也經常是會害人的。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也在網絡上刷屏。過去講得更多的是科學精神,這次特別強調了科學家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屠呦呦刷屏”其實是人們自發地向科學家精神致敬,科學和科學家的故事,其實是硬通貨,是這個社會的剛需。